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

夜遊後浦美麗小鎮

夜遊後浦美麗小鎮、漫步歷史人文古城
~每天晚上七時三十分專人免費導覽~
◎服務內容:自9761起,每天晚上1930分(2小時遊程),從總兵署集合出發,派遣專任解說員帶您走訪小鎮的古蹟、洋樓、建築與廟宇等景點,聆聽歷史故事,體驗小鎮之美。 ◎參與方式:
        1.
參加遊客請準時於晚上1930分在總兵署集合。
        2.
另受理旅行團或遊客預約報名。 ◎主辦單位:金門縣政府 ◎受理預約報名服務專線:
        1.
莒光樓旅遊服務中心,服務電話:082-325632,服務時間0800-2200
        2.
尚義機場旅遊服務中心,服務電話:082-329354,服務時間0800-1800
        3.
水頭碼頭旅遊服務中心,服務電話:082-322124,服務時間0800-1800
        4.
金城民防坑道旅遊服務中心,服務電話:082-321547,服務時間1430-2030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細說金門

金門


金門隸屬於福建省,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東南九龍江出口之廈門灣內,西距廈門外港約10公里,東距台灣約277公里,緯度大約與台中地區相當。主要區域包括金門本島、烈嶼(小金門)、大膽、二膽等十二個大小島嶼,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。19951018,內政部核定為第六座國家公園,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包括太武山區、古寧頭區、古崗區、馬山區、烈嶼區等五個區域,總面積為3,720公頃(約占全島面積之四分之一)。 金門舊名浯州、仙洲,由於孤懸海中,常是海盜倭寇肆虐之所,直到明太祖洪武20年(1387年),命湯和築瀕海域防禦倭寇侵優,依其形勢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而取名為「金門城」,從此乃以「金門」為名。 金門歷經宋元明清多朝戰事,曾是反清復明的根據地。民國38年,中華民國政府從大陸撤退,國軍駐守金門,屏障台灣。其間經過823炮戰、古寧頭等戰役,阻斷中共犯台的野心,也改寫了金門的歷史,將金門推向國際舞台,成為舉世聞名的英雄島。 傳統建築景觀無疑是金門的最大特色。金門的民居大多是沿襲閩南及漳式的傳統住宅,還有早期僑民所帶入的南洋式建築。宗祠多也是金門特色之一;此外各村落多有鎮煞避邪的風獅爺、石敢當,形成特殊的地標。 金門地區的丘陵地形以花崗片麻岩為主。太武山一帶以花崗片麻岩丘陵最多,很多地區遍地黃土,此外,因為戰地的關係,多種有木麻黃和防風林,到處是綠油油的森林,加上溪流河口多,吸引了很多鳥類前來,也是適合賞鳥的國家公園。 金門國家公園所擁有的人文史蹟,充分表現在歷史古蹟及傳統聚落建築上;它計有21處國家級古蹟,而位於金門國家公園內的古蹟主要有牌坊、古塔、石碣、墓園及宗祠等共計11處,每一處古蹟均記載著歷史走過的痕跡。傳統聚落與建築成為國家公園內最豐富的文化資產,在歐厝、珠山、水頭、瓊林、山后、南山及北山等七處均有深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中,大部份維持漳泉式樣的閩南式傳統建築,不論是磚石材料的運用、建築裝飾的表現,或平面配置的佈局規格,均饒富多樣性之變化,深具獨特的地方風格與豐沛的藝術生命活力。至於西式洋樓建築,俗稱「番仔樓」,則以中西合璧的洋樓最具特色,如水頭的「得月樓」為其代表性的建築。 金門的天候適合種高梁,金門高梁酒遠近馳名,還有貢糖、菜刀、風獅爺、一條根跌打損傷藥等,都是遊金門必買的伴手禮。

金門,一個曾經在歷史上因為屢次勝利戰役而赫赫有名的自由聖地,是中華民國政府所轄的島縣,屏障著台灣與澎湖,也是自由世界在太平洋上的反共前哨。 金門為一群島地形,位於東經 11824分,北緯2427分,西隔廈門灣與中國大陸福建省的廈門島相對,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距約150浬。金門島群包括金門、烈嶼(又稱小金門)、大膽、二膽等15個島嶼,其中 3個島嶼屬於中國大陸,扣除後總面積為150.46平方公里。 亞熱帶季風型氣候的金門,每年9月至翌年4月東北季風強勁,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1度,酷熱與嚴寒的天候較少出現。金門屬丘陵地形,主由花崗片麻岩構成,東島海拔 253公尺之太武山為最高點,發源於此的涓涓細流,匯流入數個人工開鑿的湖泊,除提供灌溉飲用外,也為金門地區增添幾許秀麗景致。 金門舊名「浯州」、「仙洲」,由於孤懸海中,每為海盜倭寇肆虐之所,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年(西元 1387年),始於島上構築城池以防禦倭寇侵擾,依其形勢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而取名為「金門城」,從此乃以「金門」為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慈湖位於金門西北角金寧的古寧頭與湖下之間,站在慈堤上,可眺望小金門與對岸廈門,左邊距離較近的島即為小金門,而一點鐘方位所見即為對岸廈門,天候好時可清晰見到廈門市內的建築物。民國86年間,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修護慈堤並增設美觀與安全的照明設備,並於堤端設一觀景平台與解說牌,方便遊客賞鳥及觀景。在黃昏時刻夕陽西下,鸕鶿齊飛,水天一色,景致格外動人,入夜以後,無光害的天空,滿天際的星斗,是情侶、朋友觀星的最佳去處,而另外,對岸廈門燦爛耀眼濱海大道,蜿蜒迤邐於金廈海域,猶如一條海上金鏈,十分奪目,又為此處添一新的賣點。

後浦陳氏宗祠

後浦陳氏宗祠……………節錄金門縣交通旅遊局
位於金城鎮模範街不遠處的陳氏大宗祠是金門「十三陳」的總祠。於清光緒26(1900)倡議興建,完工時間比山后海珠堂及王氏宗祠稍晚,民國63(1974)重新整修,民國86(1997)於宗祠前入口處由陳重光投資建造的一座四柱三開間石雕牌坊,石材及雕工均取自大陸,紋飾雕工細緻,加上宗親會總幹事等捐贈舖設的條狀石埕,使得整座宗祠更顯氣勢磅磗、巍峨壯觀。 陳氏大宗祠為二落大厝格局,前落三門為三開間,建築正面門柱及內部都刻有對聯,屋頂為綠色筒瓦,宗祠內的石雕多採泉州白石及青草石,相互的運用展現著精彩的工藝,而木頭部份的鏤空透雕與彩繪的技巧,讓花飾的富麗與花鳥雀替都生動了起來。其中,點金柱上的金箔貼字,並有花鳥飛蟲襯底,精緻而華麗,是清宣統年間的作品,具歷史意義和價值。



古寧頭戰史館

古寧頭戰史館





1949(民國38)10月25凌晨2時,共軍在古寧頭附近登陸,國軍則配合有「金門之熊」美譽的M5A1型坦克裝甲部隊及海、空軍支援,全力反擊來犯共軍,將共軍逼退至古寧頭附近的南山、北山、林厝一帶村落,展開激烈巷戰。此次戰役歷經2627日三天三夜56小時的激戰,計殲俘了共軍15,000餘人,是為史上所稱「古寧頭大捷」。 古寧頭戰史館位於金門西北部,是一座城堡式鋼筋水泥建築,設有城門一垛,上面鑴有於「古寧頭戰場」,並在牆上立有戰役英雄的銅像,於民國1984年(73年)建造,藉以緬懷古寧頭之役先烈浴血抗敵並大獲勝利的史事。 戰史館正門兩側牆面上有大型浮雕,描繪戰役中國軍英勇奮戰的情景,兩旁草坪上保存著當年揚威奏功的「金門之熊」─M5A1型坦克。正前方圓環還有「三勇士」塑像,整體外觀瀰漫著令人肅然起敬的氣氛。 戰史館館內除環掛有12幅名家所繪戰況油畫外,並陳列著各項戰利品,包括:武器、作戰文件、作戰指揮官照片、戰情大型油畫的展示等,且提供「古寧頭大戰」之多媒體影片(片長13分鐘)供遊客觀賞,以緬懷當年將士們拋頭顱,灑熱血,保衛金門的犧牲精神。 戰史館附近林厝海邊,也立有「浴血殲敵紀念碑」,供人憑弔當年奮勇殲敵的國軍戰史。